- 储智翔;张善庆;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区域内群众经由长期的经验、审美积累,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展现着历久弥新的活态性。数字化生存是徽州非遗当代传承的重要命题,针对徽州非遗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引入服务设计理念,对其赋能徽州非遗数字化的可行性以及设计优化路径进行探索,提出以用户需求为设计导向、引导各方参与价值共创、多触点协同为设计布局的设计优化路径;梳理分析具体实践案例,探讨徽州非遗的数字化设计新视角,指出服务设计理念的系统性、共创、体验等特性与徽州非遗数字化设计的目标高度契合。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徽州非遗数字化设计可以吸引各利益相关方主动参与,加速整合徽州非遗资源,使其脱离环境的限制,成为可共享、可再生、与当下社会生活紧密关联的现代文化形态。
2025年04期 v.44;No.201 6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7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甲泽;
城口钱棍舞是一种集舞蹈、歌唱、念白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项目,属于民间舞蹈的范畴。城口钱棍舞有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在肢体、形式、动律、音乐、道具、功用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进入后申遗时代,城口钱棍舞应因势利导,激发传承主体的内在驱动力,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2025年04期 v.44;No.201 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玉臻;柴梦岩;王文丽;
作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其战略定位的重要部分。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1 494处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其空间数据并借助ArcGIS工具,深入探究这些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文化遗产在空间上呈现出凝聚分布的特点,且这种分布是不均匀的;2)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在分布密度上呈现出差异性,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到聚集的空间演化历程;3)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的集聚特征存在差异;4)降水、河流、交通以及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均对成渝地区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并且这些因素在交互作用下,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解释能力。
2025年04期 v.44;No.201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