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乡村振兴研究

  • 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乡村振兴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视角

    杨丽娟;韩娟霞;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更是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动力。从理论层面探究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利用2014—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理论假说。进一步通过内生性处理、变量替换、样本子区间估计以及缩尾处理进行模型稳健性检验,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和消费结构升级则是其中的重要作用机制。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其他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强劲。基于上述结论,应当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合理布局发展数字经济,借助数字技术来推动乡村振兴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充分挖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鉴于区域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需要政府部门实施宏观调控,强化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助力区域实现均衡发展。

    2025年04期 v.44;No.201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2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创新与实践

    田玲;王源浩;陈仕奇;代伟国;欧阳波;褚华龙;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1+2”工作架构。研究发现,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面临市场化运作困难、财政依赖性强、融资渠道单一等瓶颈,而乡村振兴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别存在“人地产”关系不协调、产业升级困难、项目建设机制不完善等痛点。为此,在思路上传承“千万工程”经验,突破传统技术工程思维局限,引入战略发展理念,构建“土地整治+”等体系化工作方法;在实施层面,通过建立紧密型工作模式和可赋能的资料库,实现多要素协同,为实践提供保障。以重庆市永川区茶山竹海街道大桥村为例,实践验证该架构在土地资源优化、产业导入衔接和项目实施保障等方面的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

    2025年04期 v.44;No.201 2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管理学

  • 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基于权益资本成本的经验证据

    雒京华;尤小梅;

    作为企业股权融资的重要依据,权益资本成本不仅指引了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也直接反映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以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数字化转型能否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有助于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并且该效应在分析师关注度高的企业和法治化水平高的地区中更明显。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和提高内部控制质量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经济后果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能通过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有利于降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这对于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v.44;No.201 3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施雄天;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转型升级,工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国的重要战略目标。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力形式,在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动能—要素—结构”模型,系统地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响应机制及其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等动能的驱动,形成了以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制度管理为核心的要素体系,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结构,推动工业的全面升级与高效运作。进一步研究并提出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源配置优化和政策支持来提升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理论指导,以推动工业向着更加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25年04期 v.44;No.201 4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下载次数:10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徽州非遗数字化设计研究

    储智翔;张善庆;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区域内群众经由长期的经验、审美积累,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展现着历久弥新的活态性。数字化生存是徽州非遗当代传承的重要命题,针对徽州非遗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引入服务设计理念,对其赋能徽州非遗数字化的可行性以及设计优化路径进行探索,提出以用户需求为设计导向、引导各方参与价值共创、多触点协同为设计布局的设计优化路径;梳理分析具体实践案例,探讨徽州非遗的数字化设计新视角,指出服务设计理念的系统性、共创、体验等特性与徽州非遗数字化设计的目标高度契合。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徽州非遗数字化设计可以吸引各利益相关方主动参与,加速整合徽州非遗资源,使其脱离环境的限制,成为可共享、可再生、与当下社会生活紧密关联的现代文化形态。

    2025年04期 v.44;No.201 6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7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庆城口钱棍舞艺术表达与活态传承研究

    张甲泽;

    城口钱棍舞是一种集舞蹈、歌唱、念白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项目,属于民间舞蹈的范畴。城口钱棍舞有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在肢体、形式、动律、音乐、道具、功用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进入后申遗时代,城口钱棍舞应因势利导,激发传承主体的内在驱动力,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2025年04期 v.44;No.201 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遗产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玉臻;柴梦岩;王文丽;

    作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其战略定位的重要部分。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1 494处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其空间数据并借助ArcGIS工具,深入探究这些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文化遗产在空间上呈现出凝聚分布的特点,且这种分布是不均匀的;2)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在分布密度上呈现出差异性,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到聚集的空间演化历程;3)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的集聚特征存在差异;4)降水、河流、交通以及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均对成渝地区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并且这些因素在交互作用下,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解释能力。

    2025年04期 v.44;No.201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法学

  • 国际贸易规则框架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法律问题及中国应对策略

    陈子晗;

    通过剖析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制度背景、运行模式及其与国际贸易规则的潜在冲突,可知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同时对国际贸易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要求进口商对其进口产品的含碳量进行统计与申报,并根据产品产生的排放量购买相应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证书,这一机制实质上将欧盟内部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则扩展至国际贸易领域,由此,该机制可能受WTO国际贸易规则的管辖。通过与WTO非歧视待遇规则、GATT例外规则等国际贸易规则的比照分析发现,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与这些规则存在不兼容之处。GATT第20条一般例外规则可以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提供合规依据,但具体判断还要看其在实践中的单边贸易措施性质是否会对国际贸易造成隐蔽性限制。最后,基于CBAM的法律判断和对我国的现实影响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2025年04期 v.44;No.201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文化

  • AI情感陪伴的伦理风险及其应对

    刘玙;

    在人工智能时代,AI情感类产品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社会情感交流的方式,突破了人与人之间时空维度的情感交流界限,成为当下热议的重要话题。拟人化的技术使日常生活中人机情感交互变得频繁和密切,然而,建构的AI情感陪伴其情感本质是一种区别于人的非自然情感,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却无法从根本上化解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情感交流困境。同时,AI情感陪伴还会衍生出主体性消解、人的情感错位、社会黏性降低以及人被工具化等伦理风险。应对AI情感陪伴的伦理风险必须以人为切入点,推动科技向善。具体而言,在原则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明确人的主体地位;在应用时设置机器提醒并保持人机情感交互的尺度;在认知里兼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增强公众的伦理意识;在监管上规制资本融合技术无序扩张的价值理念。

    2025年04期 v.44;No.201 108-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心理学

  • 论中国特色职业学科体系的构建

    侯长林;张希望;张秀;

    要建设职业学科尤其是建设高质量的职业学科就需要构建职业学科体系,我们要构建的职业学科体系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因此,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职业学科体系,应当明确强化其中国特色。具体路径包括:一是通过对职业学科体系中学科门类的确立、职业学科门类研究对象的澄明以及职业学科门类与有关学科关系的厘清,实现对中国职业高等教育类型特征的强化。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职业高等教育的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文化中关于职业高等教育的相关论述相结合为根本途径,坚持以拓展和归因为重要方法构建中国职业学科自主知识体系。

    2025年04期 v.44;No.201 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职业本科能力建设——兼论学科、专业和课程的适配

    陈昌芸;

    走出“质弱效低”的现实困境,从封闭办学转向主动服务国家技能战略的职业本科能力建设,是新时代职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诉求。职业本科能力是这类高校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展技术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的本领,展现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包含统整力和汲取力。置于“学科、专业和课程”关系网络的类型学,实现要素适配,由各自分离走向有机统整,是提升职业本科能力的理想所在。职业本科能力建设路径有三:明确职业本科的专业群本质、需求及类型;正视知识重组及其融合样态下学科、专业和课程匹配方式的差异;形成“主体交互”—“环境智理”型的资源汲取方式。

    2025年04期 v.44;No.201 12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