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理工科大学生文学素养提升的困境与对策——以重庆市大学生为例
平瑶;窦新光;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学素养薄弱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痛点之一。“高意识”与“低参与”的知行断裂、“多媒介”与“窄视野”的路径反差、“高期待”与“浅阅读”的效能偏差、“高需求”与“资源少”的供需错位,是理工科大学生文学阅读的主要问题。理工科大学生文学素养薄弱的深层原因在于:应试导向的语文教育致使学生文学基础不厚,媒介技术异化导致学生阅读视野窄化、思考深度不足,高等教育供给体系的结构性偏差导致学生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功利主义文化生态加剧了工具理性膨胀与人文精神缺失。破解此难题,需要开设专门面向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学课程,大力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批判性媒介素养,大力革新教学方式,以价值为引领重塑文化生态,推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互促共进。
系统视域下的人文学科危机:困境、溯源与破解
吉明明;纪蓉;系统视域下,人文学科是由多要素组成的集合体,嵌套于从微观到宏观的多重系统之中。多重系统相互作用,交织形成了人文学科所处的风险情景,包括宏观层面的全球性风险社会、中观层面的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以及微观层面的人文主体生存困境。系统韧性是系统应对风险时所必备的特质,人文学科的现实困境正是其在风险冲击下韧性缺失的体现,背后原因指向构成学科系统的三大要素,即学科文化、学科知识与学者群体。以韧性为锚点,从学科文化、学科知识与学者群体三重向度探究人文学科韧性缺失的原因:人类例外论根深蒂固致使人文学科应对风险灵活性匮乏;人文与科学壁垒坚固致使人文学科顺应变化适应力缺失;主体对人生意义追问阙如致使人文学科在风险冲击下根基动摇。基于此,应通过解构人类中心思想、推进跨学科知识生产、促成务虚与务实的辩证统一来应对人文学科现实困境。
荀子“化性起伪”教育思想逻辑进路述略
赵雪波;刘利利;荀子打破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传统,重新界定人性为本无善恶之“朴”,并认为人性自然趋向“恶”,此“恶”体现为自私、悖乱等行为倾向。以此为基础,荀子将教育的必要性定位于对“恶性”的矫正与引导,从而构建出“化性起伪”的教育理论体系。他强调通过“心”之“虑”与“伪”的能力,人可以经由“师法”“礼义”实现对本性的超越。荀子认为“礼义”非出自人性,而是圣人因社会混乱而创造的“伪”,目的在于节制欲望、维系秩序。他以“涂之人可以为禹”的论证,说明教化虽难,但人人皆有成圣之可能,进而回应“尧舜不能教化”之质疑。此外,荀子对“礼”之来源、“圣人”之教化机制、人性与文化的互动等问题,均提出了系统而深刻的思考。通过对“性恶”与“起伪”之间张力的调适,荀子重塑了儒家的道德起点与教育逻辑,开拓了一条不同于“性善”论的教化之路,对理解儒家伦理体系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内在逻辑、现实梗阻与推进路径
查慧珠;侯爱萍;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绿色生产力,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既是推动乡村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践需要,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所在。基于对最新数据和总体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亟待突破技术瓶颈、人才匮乏、制度障碍、资金制约、观念桎梏等现实困境。为此,需要推动乡村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引育乡村生态环保科技人才、完善乡村生态保护政策法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来源、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赋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乡村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中新农人培育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宋伶俐;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新农人培育已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能的核心命题。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新农人作为连接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技术革命的桥梁,其培育逻辑与实践路径反映了乡村发展从要素投入驱动向主体动能激活的范式转型。研究直面城乡数字鸿沟、乡土文化价值式微、制度适配障碍等现实挑战,以协同理论为基,从技术创新、制度调适、文化赋能三个维度,解析新农人培育的内在机理,探索其与乡村振兴的耦合逻辑。研究提出,通过阶梯式能力培育、适应性制度调适与数字化文化赋能的系统推进,提升新农人的技术实践复合能力、社会文化嵌入能力与价值转化迭代能力,为破解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主体性发展困境,提供兼具理论厚度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
新时代以来国内学界关于红岩精神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吴光会;唐棣宣;红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进入新时代,国内学界在红岩精神的史料整理、著作出版、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呈现学理探讨不断强化、研究主题持续深入、学科交叉明显加强等鲜明特征。在这些研究中,学界聚焦的核心议题包括:红岩精神的形成条件、历史演进、培育主体、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传承弘扬路径等。通过梳理发现,目前学界在史料挖掘、议题创设和方法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为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和拓展红岩精神研究,大力挖掘新史料,推进史料体系化建设,加强史料考证与辨伪,夯实研究基础;坚持守正创新,突出问题导向,不断开拓红岩精神研究新境界;融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持续推出高水平成果。
考虑用户隐私关切的AI类信息产品免费增值和定价策略
孙硕硕;林锐;程晋石;AI信息类产品的快速发展使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得到关注,企业也面临在用户隐私关切的影响下如何做出最优决策的问题。基于此,建立考虑隐私风险的两阶段模型,对比分析企业采用免费增值策略和不采用的情形,得到企业最优定价与免费增值策略的实施条件,探讨隐私风险和免费版产品质量等因素对企业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隐私风险系数的增加,使用免费版和付费版的用户数量都将减少;单位隐私保护成本较高时不易采用免费增值策略;企业最优利润随着免费版产品质量的提升而呈现出先递增至峰值后下降趋势。当隐私风险系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最优利润会随之下降,而单位隐私保护成本的增加会减缓这一下降趋势。最后拓展研究了企业采用限时免费试用情形,发现当用户对产品质量存在不确定性时,企业往往倾向于提供限时免费试用。
数智时代外贸型中小制造企业新生代技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齐义山;弯宏麟;数智时代加快外贸型中小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新生代技工队伍则是其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但外贸型中小制造企业目前面临新生代技工频繁跳槽的困境。以新生代技工为研究对象,对外贸型中小制造企业新生代技工离职倾向进行问卷调查并作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新生代技工因个体差异性而在离职倾向上表现不一,整体而言,其短期内虽暂不离职,但在未来却有较高的离职倾向;工作自主度、单调性、压力、分配公平性、薪酬福利、社会支持、职业成长、人岗匹配和团队凝聚力等因素与其离职倾向显著相关,且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针对研究结论,基于新生代技工的特质,提出了降低外贸型中小制造企业新生代技工离职倾向,促进新生代技工职业成长,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迈向数字货币治理秩序:CBDC跨境监管困境与制度性路径重构
陶然;蒋武;在全球数字化浪潮和地缘政治博弈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央行数字货币(CBDC)被广泛视为重构跨境支付体系的重要工具。以Jasper-Ubin、Stella与mBridge等国际合作试点为代表,当前CBDC跨境应用主要呈现出三种路径类型:双边互联、桥接对接与平台集成。这些路径体现了不同国家在技术互操作、制度协调与治理结构演进方面的探索成果。尽管技术试验初步验证了CBDC跨境支付的可行性,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深层挑战,尤其表现为反洗钱与身份识别标准不统一、法律适用规则差异显著、数据跨境流动受限,以及治理理念和意识形态分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CBDC在跨境场景下的规模化应用与系统性构建。为有效应对上述难题,应以CBDC跨境支付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构建一个多边共识驱动、制度兼容可调、具备灵活审慎监管能力的数字货币治理秩序。中国可依托mBridge项目中的制度参与与技术嵌入优势,持续推动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体系中的应用拓展,逐步构建具有自主性与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货币结算网络。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师榜样文化建设:历程、演进图式与启示
郑岚;加强乡村教师榜样文化建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乡村教师榜样文化建设历经了探索时期对政治需要的满足、推进时期对生存发展的关注、拓展时期对延伸价值的追求三个阶段,呈现出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其中,榜样类型实现了从政治身份到生活底色的衍变,物质生活条件达成了从一穷二白到稳步提升的转变,精神品质展现了从政治服务性到主人翁意识的演变,制度建设完成了从片面强调到规范化发展的转变。为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榜样文化作用发挥,需要借鉴其历史经验,延续榜样优良精神品质,把握社会变革主旋律,充分运用最新宣传媒介,坚持主流媒体舆论主导地位,秉持精神需求满足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