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0
党建“强起来”与生态治理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两个面向
杨俊;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都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内蕴农村基层党建“强起来”与农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协同机理。农村基层党建“强起来”能够对乡村振兴起到引领作用,同时生态治理现代化又能促进农村基层党建“强起来”。通过构建“党建+生态”良性循环新模式,深刻认识农村基层党建“强起来”与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耦合关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建“强起来”对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引领作用,科学把握生态治理现代化对农村基层党建“强起来”的倒逼效应,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建与生态治理协同推进鲜明的为民价值导向,以命运与共为遵循致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能够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提供重要遵循。
从合作社到家庭作坊:茶旅融合背景下民族村寨茶产业发展的文化逻辑与实践理性
谢菲;韦世艺;地处广西大瑶山的金秀六段瑶寨具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其茶产业发展历经自在、自为与自主三个阶段。在茶旅融合的自主发展阶段,家庭作坊式小型化生产逐渐取代合作社集约化模式成为主导。基于田野调查发现,这种转变主要受到三重机制的影响:首先,村民基于“过日子”的生活理性与实践理性,内生发展意愿与合作社规模化初衷产生偏差,更倾向选择劳动投入可控的家庭经营;其次,家庭作坊茶叶品质多元化与个性化消费风尚相契合,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最后,茶旅融合为家庭经营提供新的价值增长点。相比之下,合作社模式由于标准化要求与地方实践理性的张力、规模化生产与旅游体验需求的矛盾而面临困境。研究揭示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深层逻辑:经济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实践,成功的产业转型需充分尊重地方主体的生活智慧与选择理性。这一发现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路径抉择及发展规模规划提供重要启示,即需在现代化规模经营与传统小农理性之间寻求平衡。
数字基础设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杨习铭;黄钦;高志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如何成为助推沿线国家加快自身数字化进程和提升数字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围绕该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数字基础设施指标体系,从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视角,通过中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以此揭示数字基础设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产品贸易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产品贸易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数字基础设施对低竞争力或高数字基础设施国家的数字产品贸易竞争力推动作用更为显著,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基础设施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产品贸易竞争力重要的中介变量,其中科技创新具有显著中介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遮掩效应。
电商直播模式下用户弹幕交互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
刘晓云;蒋梦瑞;梁坤;电商直播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激发用户深度参与已成为主播与平台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标。借助准社会交往理论和沉浸理论,实证检验主播和平台对用户弹幕交互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并创新性地引入个体特质,探索这一影响的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主播特征和平台特征均对用户弹幕交互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感知实用性价值和感知享乐性价值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线交互意愿正向调节主播互动性、主播吸引力和平台互动环境与用户弹幕交互行为的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为主播和平台精准制定用户参与策略提供细致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统一大市场建设:理论机制与实证分析
江永红;冯会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新动能优势,对于实现要素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门限回归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等多种实证方法,从维度、门槛、空间三重视角聚焦数字普惠金融对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削弱地区市场分割程度,有效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该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后仍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对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时间以及市场化水平异质性;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创新水平提升、金融要素重塑和居民消费扩张在数字普惠金融赋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传导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之间存在基于人力资本水平的门槛效应;考虑空间维度后,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赋能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十四五”时期,应继续落实“数字普惠金融”优先行动,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
山地旅游区非遗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潜力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郑朋飞;刘艳;吴冉;覃文艺;耿秘;系统性厘清山地旅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潜力对提升非遗的保护与管理水平、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贵州省为案例地,基于地理学空间视角,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熵权法等方法探讨贵州省国家级、省级及市级的非遗类型结构、空间格局以及旅游开发潜力。结果表明:一是贵州非遗数量多且类别结构层次分明,以传统技艺和民俗最多,合计占54.8%,曲艺项目最少,仅占1.3%;二是非遗形成多个高密度核心区及散布各处的多个小核心区,在类别上形成了多核心的空间分布格局;三是非遗旅游开发潜力在核心资源、有形载体及外部环境评价中,各县市区评价等级差异明显,在综合评价中,评价等级为3级及以上的县市区有33个,占37.5%,表明该地区非遗旅游开发潜力后劲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