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10
西南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后续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012份农户调查数据
李斌;潘捷;钱焱杰;郭阳;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帮助960多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成功迈出“搬得出”的第一步,而能否“稳得住、能致富”是后续工作的重点。基于西南民族地区1 012份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调查数据,构建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有序Logistic模型评价搬迁户后续发展绩效,并剖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西南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发展绩效评价得分为3.923 1,处于一般与比较满意之间,其中生态宜居绩效评价得分最高,产业发展绩效评价得分最低。(2)个体家庭特征、安置点产业与就业、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及农户社会适应因素对搬迁户后续发展绩效评价有直接影响,农户搬迁后收入及消费水平、就业机会对后续发展绩效评价正向影响尤为显著。(3)不同搬迁安置方式通过改变搬迁户居住地设施配套情况和多民族交往关系等,对后续发展绩效评价产生间接影响。基于此,后续扶持工作应积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强化产业帮扶,促进就业增收;推动多民族融合,加快社会融入;精准分类施策,实施差异化帮扶。
湘西地区乡村旅游多元主体价值共创机制研究——以竹山苗寨旅游为例
张琰飞;李欣雨;朱海英;以竹山苗寨为例,立足湘西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特征,研究共同富裕目标下旅游村寨多元主体价值共创的主体结构、运行体系和共享方式。围绕游客体验价值提升,通过农户的深度参与、企业主导运营等运行机制,竹山苗寨多元主体实现价值共创;通过农户生计优化与景区发展协同、村集体经济与企业发展协同、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协同等方式,竹山苗寨多元主体实现旅游价值共享。案例分析显示,乡村旅游多元主体在为游客提供系统性服务过程中形成了和谐共生机制,驱动不同主体协同进行价值共创;资源共有、景村共建、市场运营、利益共享等机制是乡村旅游多元主体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条件,多元目标协同和价值共创共同体构建则是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保障。针对湘西地区乡村旅游多元主体价值共创难题,提出提高价值共创能力、提升价值共享水平、强化价值共创互动、优化价值共创环境等建议。
政府补助、绿色供应链与企业ESG表现——媒体监督与高管过度自信的调节效应
李凤;张璐;赵珊珊;基于2019—2022年我国上市企业数据,研究政府补助与企业ESG表现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绿色供应链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以及媒体监督和高管过度自信在其中起到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可以促进企业ESG表现,且绿色供应链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传导机制作用,媒体监督正向影响政府补助对绿色供应链的促进作用,高管过度自信抑制了绿色供应链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稳健性和内生性的检验结果表明,在考虑滞后处理、替换被解释变量、倾向匹配得分法、工具变量等方法之后,政府补助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依然成立。通过异质性研究发现,在经济规模大的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行业竞争程度高的企业中政府补助对ESG表现的提升更显著。研究结论进一步丰富了有关政府补助的经济后果研究内容,拓展了ESG的影响因素研究,也为政府进一步引导企业提升ESG表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引。
中国西南地区城市“腹地——口岸”通道能力对地区工业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樊爱霞;黄蕊;姚保帅;刘贤铤;“一带一路”开放大通道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内陆腹地对外贸易的增长,从而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工业进步。采用改进后的“腹地—口岸”通道能力测算模型,量化“腹地—口岸”通道建设对西南地区腹地城市工业发展水平的具体影响。通过莫兰指数检验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并运用SPDM方法研究“腹地—口岸”通道能力对工业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发现,“腹地—口岸”通道能力呈现出明显的群状集聚和廊道效应,高值区有向铁路和公路沿线扩散的明显趋势。此外,“腹地—口岸”通道能力也对工业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经济特征异质性和产业结构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高级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腹地—口岸”通道能力会更加显著地发挥其正向促进作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开放大通道建设,地区对外互通能力及工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这也进一步增强了“腹地—口岸”通道能力对西南地区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腹地—口岸”通道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增强本地区“腹地—口岸”通道能力可以进一步缩小西南地区各个城市间工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社会记忆视阈下传统口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研究
匡翼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类别众多,传承方式不尽相同。与易于传承的类别相比较,传统口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头性、无形性等不可直观感受的特点,目前尚未找到比较适合的传承路径。在社会记忆视阈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可以为传统口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社会记忆的实践、社会记忆的场域和社会记忆的谜米是传统口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三个基本要素;体化实践与刻写实践是传统口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形式,记忆要素是传统口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本单位。
贵州省望谟县非遗旅游发展策略
汪伟;非遗旅游是以非遗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是基于非遗资源的文化旅游形式,涵盖了我国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表现。望谟县积极发展旅游业,特别注重将非遗融入其中,望谟县内丰富的布依族文化资源为非遗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使非遗旅游开发崭露头角。与此同时,新媒体的普及为望谟县非遗旅游传播发展开辟了新渠道,也让更多游客领略到布依族非遗文化的魅力。发展非遗旅游不仅为望谟县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促进了布依族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IPA分析法,发现望谟县非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与建议,旨在为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