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引排行
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何瑛本文应用量表法和问卷法,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层面上对六个专业、一至四年级的468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考察,结论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不显著而年级、专业、经济状况、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最后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设。
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钟俊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 ,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 ,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文章就是运用“共生”的普适思想和概念来解释旅游共生的涵义和特质 ,并提出旅游共生形式和实施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苑利;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
王声平;杨晓萍;近二十年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研究;幼小衔接策略研究;幼小衔接与儿童发展研究以及我国对国外幼小衔接的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文章在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和展望:再认幼小衔接的意蕴;拓展幼小衔接研究的领域;关注农村幼小衔接;开发幼小衔接资源。
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述评
何山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将自然话语同多种模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解读是现代语言学,尤其是话语分析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主要涉及理论探讨、视觉应用、口语语料库建设、教学应用等领域。文章分析了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现状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于师生对纠正性反馈的态度的调查
葛现茹,高玉英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了教师与学生对课堂语言教学中纠正性反馈的看法,旨在发现两者对反馈以及不同反馈方式的态度有何差异;了解学生对纠正性反馈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不同反馈方式的偏好,为教师进行有效的反馈提供参考和依据,在反馈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论国外自主学习理论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曹照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基本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这一理论对我国自主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控和他控问题,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自主学习的重要理论问题。
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马友平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 ,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 ,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 ,强调读者及其阅读 ,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基本内涵的探究
裴跃进;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是学术界始终关注的问题。但从教学系统、自我系统和组织系统等角度层面来梳理探究教师发展阶段的基本内涵,目前尚未见到文章论述。本研究认为,教学系统能够完整描述教师在教学专业方面的思想意图与行为能力;自我系统能够充分揭示教师真实丰富的职业角色认知与情绪感受;组织系统能够基本反映教师不同发展阶段获取外界不同的评价与支持。